【南方+】胶林深处的追光人谢黎黎:科技为中国橡胶“强根铸魂”

发布时间: 2025-09-08 【字体:

1757297756169.jpg

凌晨,茂名化州的橡胶林还笼罩在夜色中。一道手电筒的光划开黑暗,广东农垦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下称“广垦热作所”)所长谢黎黎的身影出现在林间。

这样平常的巡查,是她十二年如一日与胶林打交道的缩影。从江西新余出来的学子,到扎根粤西热土的橡胶博士,十二年间,谢黎黎把最宝贵的青春,都“种”进了这片事关国家战略安全的胶林里。

实验室的博士,蹲进了胶林的泥土里

“你们先坐坐,我去泡点茶。”

初见谢黎黎,她话不多,衣着朴素,眼镜厚重,不施粉黛的脸上不规则地分布着些许汗斑。

2013年,作为全国首届橡胶学博士,手握分子育种“高精尖”专业的谢黎黎,出人意料地选择了广东农垦热作所。

很多人不理解,博士为啥要去农场?她却说:“怀揣对祖国橡胶事业的热忱,就一头扎了进来。”

彼时,广垦热作所设备简陋、办公地点偏僻。谢黎黎回忆初来时的情形,坦言也曾经历过迷茫。“求学期间我以基础研究为主,而且方向为分子育种,基本是在实验室里操作仪器的。而广垦热作所的工作是示范应用推广,要经常到农场开展服务,跟生产一线打交道,这与做实验完全不一样。一时间,感觉自己多年所学无用武之地。”

但她还是留了下来。“我是农村出来的放牛娃,能读博士不容易,更懂得土地和农民需要什么。”彷徨过后,她沉下心,从零开始,拜老胶工、老技术员为师,把田间地头当作新课堂。“慢慢发现,这份工作很有意义!生产一线缺什么,我就研究什么、对接什么,只要能实实在在帮到产业,我的努力就没白费。”她说。

天然橡胶是国家战略物资,种苗就是根基。2013年,为了获取橡胶品种适应性表现的第一手数据,当时已怀孕三个月的谢黎黎,不顾道路颠簸,两周跑遍12个农场。来到2021年,橡胶种苗的需求一下子涨了十倍,品种也越来越多,可育苗的底子跟不上,技术也时好时坏。她没犹豫,带着团队往前冲,天天连轴转,忙得脚不沾地。

没有现成经验就摸着石头过河,不分白天黑夜泡在苗圃间。最终,他们硬是啃下了硬骨头,创新建立了一套橡胶“全周期育苗技术”和规模化育苗体系。一个年产能200万株的全国一流橡胶育苗基地在茂名化州拔地而起,让关键“种子”牢牢攥在中国人自己手中。

胶工的苦,她记在心里

广东农垦茂名垦区现有天然橡胶种植面积43万亩,约占广东农垦国内天然橡胶总面积的60%,是广东农垦国内最大的天然橡胶生产基地。每年4月,茂名垦区天然橡胶树正式开割,胶农们都忙着上山,拿起工具开始新一年的劳作。

“胶工很辛苦!”说到这儿,谢黎黎顿了一下,抚了抚手,“半夜两三点摸黑上山割胶,环境差、报酬低,年轻人都不愿干。”

那阵子,国内橡胶产业胶工短缺,谢黎黎跑了不少地方调研,看到胶工队伍稳不住,心里犯起了嘀咕:要是能降低割胶频率,让他们多割几棵树、多赚一点钱,会不会管用?

这想法成了2014年搞“橡胶树超低频割胶技术”的由头。

说干就干!搞研发那会,所里人手紧,她怕耽误进度,干脆把刚五个月的二娃抱到了单位。白天把孩子交给阿姨带,晚上就背着娃加班,一天睡三四个小时是常事。

八年磨一剑,橡胶树超低频割胶技术最终成熟,并成为广东橡胶产业的主推技术。胶工们收入涨了,“用工荒”也得到了有效缓解,这支重要的生产队伍总算稳定下来。

谢黎黎的科研路,从来不是“象牙塔”里的阳春白雪。她的实验室,就是那片片胶林和南药丛。

2022年,广东农垦布局南药产业,她二话不说挑起重担,拉着高校的专家一起琢磨育种,硬是搞出了五指毛桃、益智、广藿香等16种南药的快繁技术,一年产出1000万株苗。她还试验推广“橡胶+南药”立体种植模式,让胶园实现“林上产胶、林下生金”,为胶农开辟了新财路。

2024年,对于谢黎黎而言是厚积薄发的一年。作为主要完成人之一,她参与的《耐寒抗风高产橡胶树品种培育及其应用》项目,荣膺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同年,她光荣入选茂名市第一批“好心英才计划”领军人才。

不止种橡胶,她还想让科学长出“生活味”

这几年,广东农垦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已大变样,旗下拥有三家国有控股企业,八个部门,超过150个员工。做的是热带作物种苗繁育、技术研发及推广工作,同时结合农业科研、农旅观光以及科普教育,成为一家集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科研单位。

其中广垦(茂名)国家热带农业公园是其控股企业运营项目,这地方靠着“农科旅”独特的魅力,成了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基地。

谢黎黎说:“研学基地是为了让大伙了解热带农业,学些科学知识。”在她看来,基地不光丰富了老百姓的文化生活,更给孩子们提供了动手实践、增长见识的机会,同时也实现了科学精神的播种,让现代农业科技的魅力可以在老百姓心中慢慢扎根发芽。

过去的大半年间,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先后来到茂名化州调研时,都特意走进广垦热作所。上级党委、政府的关怀与嘱托,让谢黎黎心中的信念之火燃烧得更加炽热。

作为广垦热作所的“领头雁”,她心里盘算得清楚:要育好种苗,让橡胶根基更稳;要搞创新,让产业升级;要让科技多接地气,帮到更多农民;还要带起年轻人,让他们也爱上这片热土。

胶乳无声,年轮作证。十二载春秋,谢黎黎从青涩博士成长为科技领军人,不变的,是她扎根泥土、心系产业、服务民生的科学情怀。在粤西郁郁葱葱的胶林深处,这位当代“追光人”,正用智慧和汗水,继续书写着属于中国农业科技工作者的“天工开物”新篇。

(来源:南方+,网络链接:https://static.nfnews.com/content/202509/06/c11696359.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