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日,美国宣布对中国输美商品加征34%“对等关税”;4月4日,中国反制,对原产美国的所有商品加征34%关税。4月8日,美国政府宣布对中国输美商品征收“对等关税”的税率由34%提高至84%;4月9日,中国反制,宣布自2025年4月10日12时01分起,调整对原产于美国的所有进口商品关税税率,由34%提高至84%。4月10日,美方继续对中国产品加税到125%;4月11日,中国将对美关税提高到125%进行反制,同时发表声明,目前关税已经脱离实际,后续不再理会美国加征关税的行为。
5月12日,《中美日内瓦经贸会谈联合声明》发布,双方一致同意在14日之前各取消91%关税,暂缓24%关税,累计降幅达115%。
此次关税政策的剧烈调整,直接导致美国进口苜蓿草的市场价格出现剧烈波动。面对国际市场环境的不确定性,广东燕塘乳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燕塘乳业”)超前研判、主动作为,科学调整奶牛养殖技术路线,有效应对了中美关税战带来的冲击。
一、苜蓿草市场环境情况
紫花苜蓿草因其丰富的蛋白质和卓越的营养价值,被誉为“饲草之王”和“牛奶生产的摇篮”,是全球奶牛养殖业不可或缺的优质饲草。随着我国乳业奶牛养殖水平的跨越式发展,优质苜蓿的市场需求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然而,作为传统粮食种植大国,我国牧草产业起步较晚,在技术研发、生产装备等关键领域,与欧美畜牧业发达国家仍存在显著差距。这种发展不均衡直接导致国内苜蓿草供应面临结构性矛盾,不仅总量供给不足,质量稳定性亦有待提升,优质草在整体产量中的占比偏低,难以满足高端市场需求。
值得关注的是,我国已跻身全球第三大苜蓿主产区。2023 年,全国苜蓿保留面积达 2520 万亩,折合干草产量 1480 万吨。其中,商品紫花苜蓿草种植面积 572 万亩,干草产量 367.7 万吨。当前,我国紫花苜蓿草种植区域主要集中于盐碱地、干旱区及滩涂等非粮田用地,商品苜蓿草种植面积约占全国苜蓿草总面积的 20%。我国高端商品苜蓿种植规模300余万亩,干草年产量稳定在 200 万吨左右。对比国际市场看,全球第一大苜蓿主产区美国的种植面积达 9500 万亩,干草产量高达 5300 万吨;欧盟紧随其后,是全球第二大主产区。数据显示,我国苜蓿草产业在规模化、专业化生产领域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自2017年起,美国始终占据我国苜蓿草进口来源国首位,除2019年、2022年外,美国进口量占苜蓿干草进口总量的比例持续保持在80%以上(表1)。
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导致自美进口苜蓿量大幅下降,带动整体进口规模缩减。在此背景下,我国积极拓展进口渠道,西班牙苜蓿逐步填补市场空缺,南非、苏丹、加拿大、阿根廷、哈萨克斯坦、意大利等国也成为少量进口来源。2019年,随着惩罚性关税暂停加征,苜蓿进口量逐步回升,当年自美进口苜蓿101.47万吨,虽同比减少12.44%,但仍占苜蓿总进口量的74.81%;惩罚性关税暂停后的第四季度,进口量即达3.34万吨,实现环比翻番。
2023年以来,受原料奶价格持续下行影响,国内牧场对苜蓿干草的需求趋于疲软,草产品进口规模显著收缩,进口价格呈持续走低态势。在国际市场供给相对充裕的环境下,美国苜蓿草进口占比以绝对优势提升至约90%。与此同时,国内苜蓿产业也在政策扶持、社会资本投入及企业家参与下稳步发展,国产苜蓿产量从2008年的10万吨增至2020年的400万吨,供给能力逐步增强。然而不容忽视的是,我国苜蓿市场仍存在较大的需求缺口,供需平衡仍需国内外资源协同保障。
2024年,我国草产品进口总量达134.5万吨,同比增长23.7%。其中,苜蓿干草进口量为110万吨,同比增长10%,进口额达到4.0亿美元,平均到岸价格为367.5美元/吨;美国、西班牙、南非及罗马尼亚进口量占比分别为84.6%、8.2%、3%和2.8%,同时还从加拿大、苏丹、哈萨克斯坦等国少量进口。2025年第一季度,我国进口干草累计达到34.49万吨,同比下降4.7%。其中,进口苜蓿26.36万吨,同比下降14.1%,进口金额为8964.01万美元,平均到岸价为340.07美元/吨;美国、西班牙、南非和罗马尼亚进口量占比分别为86.2%、6%、3.3%、3.6%。
二、关税政策对燕塘乳业的影响
作为深耕广东地区的乳制品龙头企业,燕塘乳业的原奶供应高度依赖广东牧场,而其核心饲料原料苜蓿草长期以来主要从美国进口。2024年全年使用美国进口苜蓿草5535吨,总价1939万元。此次关税政策的调整,在企业的饲料供应链与原奶生产体系中对牧场运营成本、原料供应稳定性及产品品质管控形成了多维度的严峻考验。燕塘乳业2025年3月份美国苜蓿平均采购价为3200元/吨,4月中旬上涨至3800元/吨,4月下旬更是出现限购和订单履约失败以及报价5200元/吨的情况。
燕塘乳业旗下牧场中,苜蓿草在奶牛日粮结构中占据关键地位,尤其是泌乳牛日均需采食 3.4千克的苜蓿草,以满足产奶所需的优质纤维与蛋白质摄入。关税税率的上调直接导致美国进口苜蓿草成本激增,经营养配方师及牧场精细测算,每头奶牛每日的饲料成本平均增加 6.8 元。这一看似微小的单头奶牛饲养成本增量,在规模化养殖场景下形成了显著的成本累加效应,对牧场的利润空间构成持续性挤压。公司旗下广东的3个牧场每年因此要增加成本1117万元,每生产1吨原奶成本增加约250元。
比成本上涨更棘手的是供应链的断裂危机。受国际贸易政策波动影响,美国苜蓿草一度出现有价无市的极端局面,导致牧场库存告急。为维持正常生产,企业不得不加大对国产苜蓿草的采购力度。但国内市场短期内供需失衡使得国产苜蓿草价格在几天内飙升至与进口草持平的价位。这种量价齐升的被动采购模式,不仅未能完全填补供应缺口,更暴露出国产原料的品质短板。与美国进口苜蓿草相比,同等级别价位的国产苜蓿草在关键营养指标上存在明显差距。实验室检测数据显示,同等级别价位下,国产苜蓿草的中性洗涤纤维(NDF)和酸性洗涤纤维(ADF)含量平均高出 10%~15%(差),这两个指标的升高直接导致饲草消化率下降和适口性变差。据营养配方师牧场现场观察,当奶牛日粮中国产苜蓿草占比超过40%时,牛群采食量出现显著波动,平均采食量较使用进口草下降15%左右,同时导致每头奶牛日均单产减少1.2千克,对原奶总产量造成直接冲击。
更为深远的问题在于产品品质的隐性改变。牛奶风味是乳制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而饲草结构的变化正悄然重塑着牛奶的感官特性。牧场品控部门通过风味盲测分析发现,使用国产苜蓿草后,牛奶中的脂溶性香气物质含量发生微妙变化,导致奶香浓度下降。这种风味差异虽未触及食品安全底线,却与燕塘乳业长期构建的“高品质优鲜乳”品牌形象形成潜在冲突,对市场口碑维护提出了新的挑战。
面对这场供应链危机,燕塘乳业原奶生产正经历着从原料采购到生产工艺的全链条考验。关税政策带来的不仅仅是成本压力,更倒逼企业重新审视对单一进口原料的依赖问题。当国产苜蓿草的质量短板成为短期难以突破的瓶颈时,如何通过饲料配方优化、本土优质饲草培育及供应链多元化布局来破解困局,将成为决定企业在行业变革中能否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这场由政策波动引发的连锁反应,本质上是对乳企供应链韧性与品质管控能力的一次实战检验,而应对策略的科学性与执行效率,将直接影响企业在动荡市场环境中的生存与发展。
三、燕塘乳业应对关税政策的策略
(一)培育新质生产力。2025年1月17日,燕塘乳业联合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大学李胜利教授领衔的国际奶业战略和技术研究中心团队,启动“2025燕塘牧场新质生产力提升计划”。该计划以奶牛精准营养调控理论为核心,通过系统性优化饲料配方结构,实现美国进口苜蓿草的高效替代,在保障奶牛群体营养需求的同时,兼顾生产效益最大化,为牧场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从饲料科学搭配和营养平衡着手,通过创新实践推进饲料产业多元化,有效降低关税变动风险,保障了供应链安全。
(二)精准调控饲料配方。在李胜利教授团队的指导下,燕塘乳业旗下阳江红五月牧场与陆丰新澳牧场构建了 “快速检测—智能分析—精准调配” 的数字化营养管理体系。该体系通过构建动态营养数据库并运用近红外光谱快速检测技术,对常用13种饲料原料的十大营养成分实施实时监测与差异分析,将检测数据即时同步至动态数据库,系统依据营养成分波动范围自动触发配方评估模型,生成针对性调整方案,助力牧场精准调控饲料配方。该体系将原料检测效率提升80%以上,大幅缩短配方决策周期,通过动态匹配原料营养数据,有效减少营养冗余与成本浪费。
TMR(全混合日粮)质量管控是保障奶牛高效生产的关键环节,各牧场日均需制作超25车次泌乳牛TMR日粮,其质量波动直接影响牛群采食量与单产稳定性。为此,牧场构建了覆盖营养成分与颗粒度的双重控制体系,通过近红外分析仪与宾州筛等专业设备,每日对TMR日粮进行精准检测,针对粗蛋白、中性洗涤纤维、淀粉含量等6项营养指标及颗粒度展开分析,以此评估混合均匀度。基于检测结果,各班次实时动态调整日粮制作流程,确保TMR质量波动严格控制在行业标准范围内,以稳定的TMR质量来保证奶牛采食量,从而稳定奶产量。
(三)推行原料替代策略。为了降低使用美国苜蓿草变化带来的影响,牧场积极推行原料替代策略,采用“国产苜蓿草+燕麦草+全株玉米青贮”的三元替代模式。截至4月30日,阳江牧场进口美国苜蓿草的使用量从3.4千克/(头·日)降至2.0千克/(头·日),陆丰牧场从3.4千克/(头·日)降至2.1千克/(头·日),单头奶牛的饲料成本在原苜蓿草价格的前提下下降了0.4~0.5元/(头·日)。此举有效缓解了对美国苜蓿草的依赖以及关税政策变化带来的成本压力。同时为了确保牛奶质量风味,牧业和牧场同时组建风味品控团队,除了对每班次的牛奶进行理化指标检测之外,还每天进行牛奶风味盲测,重点监测不同饲料原料可能造成的风味差异影响。目前,该饲料优化方案仍在持续迭代升级阶段,预计后续可完全实现美国苜蓿草的替代。
(四)启动系统性升级工程。燕塘乳业在推进原料优化的过程中,同步启动生产技术与管理体系的系统性升级工程。整个升级流程以科学严谨的专业评估为起点,由李胜利教授专家团队和公司牧业牧场技术骨干人员组成专业评估团队,对牧场饲料供应、奶牛生产技术、质量管控等各生产环节进行全方位诊断。在评估过程中,团队深入牧场一线,采集养殖数据、设备运行参数、人员作业流程等信息,并与行业先进牧场进行对标,制定了适合牧场的升级方案与措施。
四、经验启示与未来预期
经过一系列努力,燕塘乳业旗下牧场在实现美国苜蓿草优化替代的同时,奶牛生产性能也得到了有效维持与提升。通过科学的饲料结构优化,牧场奶牛群体的乳脂率稳定保持在4.2%,乳蛋白率提升至3.5%,单头日产奶量维持在35千克以上(4月份数据),实现了牛奶质量与产量的双重稳定。
实际上,燕塘乳业对粗饲料产业早有布局,通过建立“科研—生产—应用”一体化运作,促进国产饲草技术革新和品质提升,实现了降本增效,精准联农带农,有效助力了乡村振兴。自2021年以来,公司大力推广“自种示范—订单种植”模式,在广东湛江、阳江、梅州以及湖北等地与当地种植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合作开展全株青贮玉米种植业务,至今累计种植面积超5万亩。经过几年的实践推广,青贮种植整体质量得到显著提升。2023年开始,干物质、淀粉含量达到“双30%”的质量标准,通过检测,其中的中性洗涤纤维(NDF)和酸性洗涤纤维(ADF)含量平均比往年低5%~10%(好),能降低TMR日粮中中性洗涤纤维(NDF)和酸性洗涤纤维(ADF),从而部分平衡了减少使用美国苜蓿草引起的消化率下降、适口性变差及对风味的影响,为牧场高青贮日粮饲料配方的实践提供了良好的粗饲料保障,特别是在日趋复杂的国际形势下,为牧场降本提质增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24年,燕塘乳业旗下广东自有牧场成母牛年平均单产突破10吨(为广东地区集团牧场全群第一家突破10吨的企业)。而且,通过构建“饲草种植—奶牛养殖—粪污处理—沼气发电—沼肥还田”的绿色循环经济模式,实施“以养定种、种养结合、草畜配套”的发展策略和可持续的土地管理做法,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为实现国家“双碳”目标贡献了广垦乳业的优鲜样本。
5月12日,虽中美双方关税税率重新回到了今年4月2日以前水平,但外围市场环境依然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燕塘乳业旗下牧场使用的饲料原料受国外市场环境影响较大的除了美国苜蓿草还有澳大利亚的燕麦草、大宗原料豆粕和进口预混料、饲料添加剂等产品。饲料原料的本地化替代迫在眉睫。
燕塘乳业减少使用美国苜蓿草的配方优化方案仍在持续迭代升级。今年下半年,公司将继续联合李胜利教授领衔的国际奶业战略和技术研究中心,实现减少使用美国苜蓿草至1.0千克/(头·日)。未来预期一年内在保障奶牛健康和生产性能的基础上,可能实现非美国苜蓿草或不使用苜蓿草的奶牛营养饲养体系。
在减少或停用美国苜蓿草配方方案运行稳定后,通过新质生产力技术的赋能和运用燕塘牧业初步搭建的 “快速检测—智能分析—精准调配” 的数字化营养管理体系,可实现减少或停用澳大利亚的燕麦草替代以及大宗原料豆类等短纤粕类饲料替代,同时也将积极推动预混料、饲料添加剂的国产化替代。
燕塘乳业通过创新实践,有效降低关税变动风险,推动国内粗饲料产业发展,为奶业供应链安全和饲料产业多元化发展提供了成功范例、作出了积极贡献。
(来源:中国农垦杂志,网络链接: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art_id=54024514118364701&item_id=54024514118364701&reedit_timestamp=1751446400000&study_style_id=feeds_opaque&pid=&ptype=-1&source=share&share_to=wx_sin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