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治之要,以育才为先。在乡村振兴的时代考卷中,“谁来种地、如何种好地”始终是一道重要命题。曾几何时,人才缺失、技术断层、理念滞后如同“拦路虎”,制约着农村发展;而以农广校为主体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正以“问需于农、应答于教”的实践,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人才活力。
10月25日至26日,第七届全国农民教育培训发展论坛在陕西省杨凌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举办。这场由农业农村部农村社会事业促进司指导,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中国农民体育协会、陕西省农业农村厅、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管委会共同主办的会议,不仅集中展示了高素质农民培育的阶段性成果,更清晰勾勒出未来乡村人才建设的发展蓝图。

当前,高素质农民培育发展的现状如何?取得哪些成效?未来又将迈向何方?带着这些关键问题,记者走进论坛现场,试图从典型案例、权威数据与专家观点中,解码高素质农民培育的“中国路径”。
广东农垦农广校将精准培育延伸到“全链条”,提出“四维一体”协同遴选体系——政府政策引导、农垦产业对接、职教专业标准、人才跟踪服务,解决了“选不准、招不优”的问题;通过技能竞赛、创业设计、田间比拼等载体,实现“以赛促学、以赛促练、以赛促用”;再以“新农人典型案例”扩大影响力,形成“培育—宣传—吸引—再培育”的良性循环。“现在的培训,不再是我们‘要农民学’,而是农民‘主动要学’。”广东农垦农广校校长蓝华明说。
从如今的“成效显著”到进一步“提质增效”,“十五五”期间的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已进入“深水区”。它不再仅仅是教技术,更是一项涉及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系统性人才工程。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壮阔征程中,唯有持续“问需”于农、精准“应答”于教,构建更精准、更开放、更有生命力的终身职业教育体系,才能为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培育出更多生生不息的青春力量,在时代激流中稳稳地锚定未来。
(来源:微观三农,有删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