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岭南大地,晨光穿透薄雾,在广东农垦红峰农场有限公司十九队化橘红种植基地的叶片上跳跃。清风徐来,晨露未晞的空气中浮动着特有的橘红清香,沁人心脾。
走进基地,苍翠碧绿的化橘红树铺满山间,层层叠叠,相拥相簇,一颗颗如翡翠般的化橘红果早已缀满枝头,这片基地迎来了最佳采摘期。不远处,工人在林垄间忙碌穿梭,动作娴熟地将一颗颗化橘红青果摘下装进果篮里,奏响着晨曦中的丰收序曲。
在化州这片被誉为“中国化橘红之乡”的土地上,红峰农场十九队的千亩种植基地正坐落于北纬22°的化橘红黄金生长带。这里山水相依、景致宜人,不仅有着年均2500小时的充足日照与1900毫米的丰沛降水,更因其独特的礞石矿脉地质结构,造就了化橘红药效成分的天然富集。
近年来,红峰农场依托生态资源优势,积极探索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新路径,通过“基地+工厂+电商”模式,打造化橘红特色产业园区,推动化橘红产业标准化、规模化种植,从治病良药到发展良方,实现一棵化橘红树的多元价值。
农业现代化,种子种苗是关键。该基地精选正尊金毛、正毛红肉及西洋正毛三大优势品种,集成农业大数据采集分析、智能水肥一体化系统及物联网环境监测等数字技术,实现对光温水肥的精准调控,形成“数据驱动+智能决策”的现代化管理模式。在生长周期层面,从选种育苗、催芽栽植,到促花保果、病虫害防治等,每个生产环节均配备专职技术员,执行每日巡查记录制度,确保从种苗到果实的各项品质指标全程可控。
在化橘红基地青山绿水环绕间,一座工厂映入眼帘,这是广垦化橘红趁鲜切制加工车间。2023年,红峰农场抓住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契机,规划建设化橘红产地趁鲜切制中示范基地项目,构建起种植-加工-认证-销售于一体的化橘红产业链条。从项目评估到方案设计,从建设安装到购置设备,短短一年多时间,这座占地2250平方米、年处理鲜果400吨的现代化工厂便建成投入运营。
车间内,现代化生产线正高效运转,选果、脱青、烘干、压果、切片、包装等工序一气呵成。“在保留传统手工制果技艺的同时,我们引入先进自动化设备提升品质,今年化橘红相关产品订单相同比增长了三成左右。”工厂负责人刘志辉介绍,通过“基地+工厂+电商”模式,广垦化橘红现已经逐步打开销路,并入选中国农垦品牌名录,成为本地农业的“金招牌”。
“以前化橘红种植最担心产品销路问题,现在不仅有了工厂和电商平台,还与中检集团广东公司在化橘红体系建设、质量管理提升、产品权威认证、品牌宣传运营方面深度合作,加上认养共享经济模式探索创新,化橘红产品销售渠道不断拓展,基地整体营收也稳步增长。”红峰农场鑫元公司经理刘付志彬表示,从单一种植到打造产业链,从粗加工到品牌化经营,化橘红已成为红峰农场产业升级的“绿色引擎”。
化橘红产业的蓬勃发展还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近年来,红峰农场通过举办化橘红赏花、认养活动,吸引游客实地感受“中国气候好产品”化橘红的独特魅力。在赏花点,徜徉花海、穿行林间,游客们纷纷打卡拍照,尽享田园诗意;在化橘红展示中心内,橘红茶、橘红蜜、橘红糖等精深加工产品讲述着红峰农场产业裂变的新生故事,药食文化展陈设计编织着化橘红古老的千年文化脉络。游客在品味化橘红味道的同时,近距离感受文化传承的可触可及。在认养区里,游客们通过认养小程序挑选心仪的化橘红树,深度参与化橘红生长周期管理,成为产业共建者、健康共享者。
与此同时,产业的融合发展,也带动了当地乡村产业振兴和农民增收致富。附近村民有的前来向基地取经,学习化橘红种植技术,有的加入工厂,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一棵化橘红,花可观赏、树可认养、果能入药,还能加工成各类特色产品,连接着山水、产业和文化,真正实现了农业增效、乡村增色、村民增收。
站在山顶俯瞰化橘红基地,延绵的化橘红林海与现代化工厂、文旅区相得益彰,构成一幅生态美、产业兴的和美画卷。红峰农场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夏显辉说:“我们守护的不仅是道地药材,更是用现代产业思维重构的生态经济体系。当一棵树串联起三产融合的价值链,绿水青山自然成为企业增效职工增收的金山银山。”
(供稿:茂名农垦集团、红峰农场)